我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村村民肖志军,也是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董事长。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我们银坡村重楼产业的致富故事。
2006年,我带着在外打拼十余年攒下的资金返乡创业,承包了老窝镇银坡村五家山的2000亩集体林地种植草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临近丰收的草果全军覆没。
“必须向山借势,把山的劣势转化为创富优势,靠山吃山也要靠智吃山。”支撑我走出低谷的是内心这份不服输的信念,山上本就生长着诸多珍贵药材,何不让五家山的药材真正走出大山?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2010年,我成立了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正式开启重楼种植的探索之路。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成功破解重楼种植的技术密码,探索出栽培移植、根茎育苗、花籽育苗、人工授粉等核心种植管理技术,形成“露天+林下”立体种植体系。截至目前,累计成功培育6个适应1800至3000米海拔的重楼品种,种苗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亩产值最高达30万元,为重楼在泸水山区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基地又面临阶段性资金瓶颈,制约了种苗繁育规模扩大与种植技术迭代升级。
2021年10月,老窝镇纪委工作人员到银坡村走访时,我道出了基地面临的困境。
“你放心,我们一定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帮你协调解决。”在老窝镇纪委的协调推动下,老窝镇人民政府通过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为基地300亩重楼种植、20亩种苗繁育基地及中药材专用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申请财政补助资金,还让我到外地先进基地学习,让技术升级有了清晰方向。基地由此迎来转机。
2022年,基地被选入怒江州十大经济庄园之一,我们创建的“怒银”重楼品牌入选国家“一村一品”名录,曾经靠山吃山的朴素愿景,如今已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我常想,当年如果没有镇纪委“搭把手”,没有政府“引条路”,可能我还在创业迷局中徘徊。因此,这些年我们始终牢记这份帮扶之情,积极响应和落实“万企兴万村”行动,探索出“托儿所式带农”的发展新路子,为农村合作社发展垫付启动资金,提供技术支援,助其稳步起步;向兰坪县、泸水市3家合作社垫付1.2万株重楼苗,提供16头优质独龙牛种牛,免费传授“高山圈养+自然放牧”养殖技术;主动承包银坡村200余亩撂荒地种植牧草,既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两年间,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用8.3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及安置社区群众增收15.47万元。
如今,站在五家山顶俯瞰,连片的重楼在林下舒展叶片,结出沉甸甸的希望。这片曾被贫困桎梏的山林,已蜕变为“绿色银行”,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靠山。(和文娅 段凯)
(编辑:袁 静 责编:周盈莹 审核:欧红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